大学生深脑血管病变,手术中“受邀”朗读成功实现微创“拆弹”

2023-07-10 19:00:36 来源:文汇网

近期,19岁的女大学生小马再次来到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颅脑MRI检查显示一切正常,深藏在她大脑里的“炸弹”终于消失了。

就在6月初,小马突发呕吐、冷汗不止,被紧急送往中山医院,初步诊断为脑血管病后紧急收住入院。

今年五一假日期间,小马就感到左侧额颞部刺痛,外院检查后诊断疑似颅内血管病变。但因疼痛2天后自行好转,以及对手术的恐惧,她放弃了进一步诊治。不过此后不久,小马尽管自觉依然偶有头部左侧轻微钝痛、眼花等症状发生,却未能引起重视。


(资料图片)

这次入院后,中山医院神经外科张晓彪主任带领脑血管病团队对其病情进行了深入讨论,脑血管造影结果进一步证实了团队的判断:一条发自左侧大脑后动脉的大约1毫米直径的细小分支上有明显的瘤样扩张和延长,考虑颅内夹层动脉瘤!

此种病变随时可能引发脑内出血或脑栓塞,就像埋藏在大脑深处的一颗“不定时炸弹”,一旦爆炸,后果不堪设想。

经团队专家研判,最适合小马的治疗方法是闭塞该段病变血管,但要在神经纤维密集、功能复杂的大脑区域操作手术,很有可能给这个年轻的女孩造成偏瘫、失语、记忆受损等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与此同时,医生发现小马的病变血管是一段直径仅1mm而长度却达15mm的迂曲血管,进一步增加了手术的风险。

面对“刀尖行走”的高难度手术,神经外科张晓彪主任协同血管组杨志刚医生、麻醉科葛圣金医生、手术室东莉护士长带领各自团队对小马的手术方案制定了周密的计划,最终决定施行基于微血管精准闭塞实验的脑血管介入治疗。

医生在术中唤醒小马后,让其朗读“草原”等简单词语

多学科专家首先进行了术中唤醒后的闭塞实验,利用微导管精准注射药物抑制这根直径1毫米病变血管的功能,并以此评估手术的安全性。医生在术中唤醒小马后,让其朗读“草原”等简单词语,评估她的脑功能。在准确探测出大脑内部“禁区”后,医学团队用一根直径约半毫米的微导管伸入仅1毫米的载瘤血管内,并将一枚“弹簧圈”小心送达病灶腔内,确认弹簧圈形态良好,继续用数枚弹簧圈逐步填满血管,直至“炸弹”被完全隔绝。

麻醉、微导管超选、唤醒评估、精准功能抑制、再次评估神经功能、闭塞夹层动脉瘤、滑轨CT复查,整台手术一气呵成。

麻醉苏醒后,躺在手术台上的小马清晰地说出:“你们让我读‘草原’两个字……”,此时在场医护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经过近2小时手术,女孩脑内的“炸弹”被成功拆除。

作者:唐闻佳 贾川琳 李宸

编辑:唐闻佳

责任编辑:樊丽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标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