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古籍项目制,走出古籍保护工作新路径;实施《四川省古籍保护研究利用工程三年行动方案》,擘画古籍保护新蓝图;“妙手书医古籍修复技艺展”、《碎锦》等系列古籍文创产品引发追捧热潮……从小众到大众,从冷门到热门,近年来,四川守正创新,以古籍原典本身的保护为“本”,提升古籍保护水平;以影印汇编等系统整理为“体”,做好珍稀文献揭示和研究;以古籍的解读、当代阐释、数字化与立体传播为“用”,以现代手段展示古籍之美,让古籍“破圈”走红,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
“典籍里的四川”重焕芳华
【资料图】
打开四川省图书馆特藏资源平台,轻点鼠标,《华阳国志》《花间集》等经典古籍,便可在线阅读。近年来,依托智慧图书馆,四川加强古籍数字整理,完成地方特色古籍数字化7.4万册,建成四川科技古籍、巴蜀家谱、川剧唱本等数字资源库,搭建四川古籍资源平台,让更多读者能打破地域界限,一览“典籍里的四川”。
作为西部古籍资源大省,典籍藏量丰富。四川省图书馆馆长王龙介绍,为有效带动全省古籍收藏单位扎实开展古籍保护利用工作,2022年,四川实施《四川省古籍保护研究利用工程三年行动方案》,覆盖全省公共图书馆系统、教育系统、博物馆系统等古籍收藏单位,通过全面实施6个重点项目,依托3大保障机制,提出确保到2024年基本建立古籍保护研究利用工作体系,确保全省古籍得到及时抢救、科学保护与有效利用。
四川还拿出真金白银,从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上推动形成上下联动、跨系统跨部门合作的古籍工作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数据显示,2022年全省共实施古籍普查项目96个、古籍修复项目60个、省图书馆(省古籍保护中心)古籍保护利用项目10个。
“今年,我们在推动原有古籍普查修复项目的基础上,拓宽古籍项目内容,增加巴蜀特色古籍数字化、古籍活化利用项目,鼓励更多古籍收藏单位加快古籍资源转化利用。”王龙透露,截至目前,我省已申报古籍修复项目44个、普查项目9个、数字化项目36个、活化利用项目29个。
挖掘古籍的当代价值
到“李劼人、李一氓文库暨展览”等一批“文库+展览”专题展馆打卡,近距离感受古籍之美;到“册府千华”古籍保护成果展等慢享时光,轻嗅历史深处的典籍书香;到“妙手书医古籍修复技艺展”体验古籍修复的流程,看破损古籍如何通过一双妙手重焕新生……
近年来,我省不断打造古籍活化新品牌,一大批结合当下审美习惯、表达形式的文化产品涌现出来,使传统文化生动地“活”在当下。比如,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校园,打造古籍修复研学品牌。
我省还制定四川省古籍整理出版中长期规划,以蜀学蜀刻蜀藏为重点,在古籍内涵挖掘、精义阐发上不断深化,实施未刊稿抄本、巴蜀珍善本等珍贵古籍的整理出版与学术研究,加快《中华古籍总目·四川卷》等重大古籍整理出版工作。
王龙透露,在古籍保护上,我省还将抓住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等新机遇,科学谋划全省古籍文献保护研究利用工作,加快构建更加完善、更具活力的古籍工作机制。(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边钰)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