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26日下午,刚过处暑的杭城,暑气未消,书友们的阅读热情一如夏天般火热。文澜读书岛今年第17期(总第138期)“重读经典”之《三国演义》阅读分享会,如期在浙江图书馆曙光路馆区集体视听室举行。来自凤凰卫视的纪录片《图书馆里的中国》摄制组也在现场拍摄。
这是浙江图书馆和钱报读书会主办、文澜读书岛承办的“重读经典”系列活动的第四场阅读分享会。此前已经分享讨论了《水浒传》《红楼梦》和《西游记》。
(资料图)
这次阅读分享会由文澜读书岛发起人劳月老师作主题分享。他从《三国演义》和“重读经典”两个方面作了解读。
劳月老师指出,三国的历史地位之所以特殊,还因为它产生了两部名著。一部是陈寿撰写的《三国志》,是中国历史经典“前四史”之一。另一部是罗贯中撰写的《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明清时期曾被誉为“第一才子书”。它们在历史和文学领域都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读三国就是读这两部名著。
劳月老师通过对比《三国志》和《三国演义》对曹操、刘备、诸葛亮、周瑜的描写,分析了两部“三国”的定位和价值。
他认为,《三国演义》的文学价值主要在于赞颂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仁(刘备)、义(关羽)、智(诸葛亮)、忠(赵云)、勇(张飞)等等。依史演义,七实三虚,既比较客观、完整地展现了历史过程,又融合民间传说塑造了生动的人物群像,创造了艺术真实盖过历史真实的神话。
《三国志》作者陈寿生于三国时期,历任蜀汉、西晋官员,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它既尊魏为正统,又如实记录三国鼎立的局势,保留了最大的历史真实性。
劳月老师认为,汉末农民起义引发的封建割据和东周、秦末非常相似。群雄纷起,军阀割据,尔虞我诈,此消彼长。在那些与“合纵连横”同理的计谋背后,昭示的是,政治舞台上利益才是唯一需要考虑的因素。春秋无义战、楚汉相争和魏蜀吴三国周旋,都是利益驱动下的选择。直到今天,《三国演义》里“群雄逐利,三足鼎立”的政治智慧,对于我们认清世界大势依然很有现实意义。
接着他举例指出,吕布、关羽、张飞,俱英勇无敌,却被小人所害。诸葛亮、庞统、姜维,俱神机妙算,却也逃不脱失败的命运。董卓、曹操,都挟天子以令诸侯,风光无限,最终也被人算计。《三国演义》里昭示的“命运无常,世事难料”的人生哲学,启发我们的思考。历史总是以无情的脚步前行,碾碎一个又一个英雄的梦想。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迭代和传承才是客观规律。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谁笑到最后,谁才笑得最好。
到《三国演义》阅读分享会为止,“重读经典”的第一季告一段落,劳月老师谈了四点感受。
他首先强调了“四大名著”的重要性。几百年来,“四大名著”已经深深地进入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内心世界,融入了我们的价值观和精神文化中。为人做事,行文著述,都会不由自主地受到“四大名著”的影响。武松、林冲、鲁智深、贾宝玉、林黛玉、孙悟空、猪八戒、诸葛亮、曹操……早就不仅仅是文学人物,而是能够影响不同人生的精神文化偶像。所以,是个中国人,就一定必须认真阅读“四大名著”。
其次,他认为,经典并不意味着完美。小说也不是人生规范。每一个时代一定会有时代的缺陷。所以,阅读“四大名著”必须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他引用古人所说的“男不看水浒,女不看红楼,少不看西游,老不看三国”,认为水浒的血腥、红楼的缠绵、西游的奇幻、三国的狡诈,恰是阅读者需要注意的,不可沉溺其中。读书只是一种形式,启迪思想才是目的。阅读经典的目的是为了引发思考和启迪智慧。
第三,他认为经典的意义在于经得起重复阅读,常读常新。经典是经历过时间检验的文学作品,经得起读者的反复咀嚼。每一个时代,用不同的角度去阅读,都可以得出新的体会。“重读经典”活动中,书友们从职场的角度,从人际关系的角度,从统计学的角度,来讨论“四大名著”,证明这些经典今天依旧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最后,劳月老师提示,在碎片化阅读盛行的自媒体时代,读原著依旧是领会经典精华的唯一道路。我们固然可以通过影视快速熟悉经典,但若要真正领会经典的全部精华,则必须阅读原著。缺少营养的文化快餐会侵蚀我们的文化敏感,让我们逐渐退化为庸俗的野蛮人。
劳月老师的每一次阅读分享,总能够启迪到我的心灵,并激起我的阅读热情。一个小时在聆听中飞逝而过。
劳月老师分享之后,读书岛资深书友章一峰给我们带来了题为“盘点那些《三国演义》衍生出的歇后语”的有趣分享。
他别出心裁,搜罗了和《三国演义》有关的30个歇后语,和现场的大小书友进行了热烈互动。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孔明吊孝:假慈悲;曹操误杀吕伯奢:将错就错;草船借箭:有误 (雾);张飞穿针:大眼对小眼;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赵子龙战长板:浑身是胆;曹操杀华佗:讳疾忌医,……。章一峰和书友们通过这些耳熟能详的歇后语,重温了《三国演义》里的有趣故事。现场不时爆发出书友们的开怀大笑,把阅读分享会的气氛推向了高潮。
随后,多位书友作了互动发言。书友周大彬疑问:为何《三国演义》中赞颂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缺失了“礼”的内容?另一位书友立即回答,那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此时我恍然大悟,果然只有提问,才能引发思考,启迪智慧。
周大彬有一个美好的期望。他认为,读书除了“听、说、读”之外,还应该倡导“写”的输出方式。只有养成“听、说、读、写”的自我闭环学习模式,经典的传承才会生生不息。我所知道的大彬老师,就是这样一位“听说读写”终身学习模式的优秀践行者。我们都应该向他学习。
另一位书友坦率地指出,《三国演义》通篇只有“权谋”两字,有很大的负面效应。他认为这与诚信、道德、良善为代表的现代文明格格不入。为了目的不择手段的权谋有着极大的弊端,不应该提倡。
对此,劳月老师作出了回应。他欢迎不同观点的交锋和碰撞,文澜读书岛倡导包容的风格,鼓励书友表达与众不同的立场和观点。但他认为,看待权谋,应该采取辩证的方式。《三国演义》确实讲了很多权谋。权谋也有两面,既是生存之道、取胜之道,也有负面的地方。任何时候,都不能走极端。一个人,一个国家,既离不开权谋,也离不开仁义礼智信。“老不看三国”正是提醒读者不可沉溺于权谋之中。
年过七旬的书友诸葛萱是诸葛亮高隆族第五十一代传人。她为我们分享了“诸葛家风”的故事。她回忆说,1995年,她曾经在父亲的带领下,回到兰溪诸葛村祭祖并诵读《诫子书》。《诫子书》中最重要的八个字也一直挂在她的家中,那就是“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这个家风一直贯彻在她家的祖祖辈辈中:在诸葛大家族中,即使条件艰苦,年代久远,只要姓诸葛,就一定是读书人。诸葛萱的父亲是浙大生命科学学院的退休教授,深耕科研,教书育人。弟弟则潜心藏书,醉心于古籍之中。
认识诸葛老师很久了,但直到今天我才知道她是诸葛亮后人,才真正了解诸葛家族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这也是对诸葛亮,对《三国演义》的一次别样的了解。
有书友就《三国演义》和《三国志》的关系,问及“历史与文学”的关系,究竟该相信谁?劳月老师从自己曾经从事的司法工作为例来解答。他告诉我们,办案就是还原真相,但事实上真相是无法完全还原的,我们通过事实和证据还原的只是法律的真相。法律的真相无限接近于事实的真相,但却不是事实的真相。历史和文学也一样,都是通过不同方式反映现实,区别是五十步与一百步的关系而已。历史著作更接近于真相,但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也避免不了缺失、隐瞒等问题。所以,不必纠结于微观细节上谁更真实,而应该致力于对历史的宏观精神的研究和把握。
阅读分享会结束时,劳月老师宣布,今年暑期的“重读经典”阅读分享活动第一季告一段落。“重读经典”将成为文澜读书岛的长期保留选题,未来每年寒暑假都将继续进行。不仅重读中国古典文学经典,还要重读中国现当代文学经典,以及世界文学经典。作为一名中学老师,我充满期待。
本文摄影:三叶草、陈俞铭
本文视频拍摄制作:风信子
本文博客制作:周婷
文首题字:沈强民
文末篆刻:孙新龙
标签: